亚盈体育“双减”落地两年后江苏这道科学教育“加法题”算得如何?
栏目:亚盈体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3-07-28
 近日,“双减”春风已吹拂两周年,青少年在校内课业、校外培训“轻装减负”的同时,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在科学兴趣培养上做“加法”。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当前,“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已不是校方的“单打独斗”,而是加速形成多方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

  近日,“双减”春风已吹拂两周年,青少年在校内课业、校外培训“轻装减负”的同时,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在科学兴趣培养上做“加法”。今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当前,“双减”中的科学教育加法已不是校方的“单打独斗”,而是加速形成多方协同的“大科学教育格局”。江苏青少年科学教育这道“加法题”运算得如何?在未来还将如何继续“算”出更多“科学少年”?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进行了探访。

  中小学科学教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引导孩子们编织“小小科学家”的梦想。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认为,我国部分中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随学段的增长而降低,解题训练强,但创造力不足,“部分中小学生在机械记忆孤立的学科知识有优势,但在科学推理方面没有优势,不知科学知识怎么来的、科学何用、如何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当前,我国应试教育导向的教学问题仍然突出亚盈体育,实践教学薄弱。郑永和认为,学校、家长和学生强化刷题、记忆等训练,科学教育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培养的育人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科学课堂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偏才”“怪才”的科技特长难以发挥,科学学习局限于“听、看、思、背”等静态式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未得到相应重视。

  学校是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阵地,郑永和建议,应从学校角度改进科学教学与服务亚盈体育。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标准,及时、科学修订教材亚盈体育,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并通过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是中小学科学教育赋能‘双减’的突破口。”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校长缪永留认为,让科学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好奇,其本质内涵是让学生经历从一个问号生成更多的问号,并最终变成一个个感叹号的历程,“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爱科学书架、科创中心、金点子校园电视展播......在维扬实验小学,丰富多样的科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缪永留介绍,学校自主开发了适合小学生操作的科学工具教材,构建与时俱进的科学课程体系,聚焦项目学习,铺开一张全方位的科学教育网,“开发激光切割达人等课程,开展智能灌溉、太阳能自动控温等科学项目”。

  “双减”背景下,如何整合资源,做优科学教育的加法?南京市东山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集团总校长张继安介绍,该校整合科学课程资源,凸显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科学教师升级科学课程体系,在强化实验、提升日常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突出跨学科项目式的体验。“在日常的科学课上,把一到六年级全册教材内容重组归纳到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模块中,建立含文本、图像、音频视频以及模型实验等多方面素材的立体化资源库。在课后延时服务中,我们开设了‘春雨课程’和‘种子课程’教育,面向有个性化需求的学生教育,在社团活动中开设机器人、创意编程、电脑绘画等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课堂实现创作想法。”

  “以往学校的实验室的配置比较刻板,与教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师使用起来难度比较大,器材使用效率不够高。”张继安认为,利用好现有的教学空间和技术装备,开展科学教育为重点的延时服务,对部分学校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此,学校将实验室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分成物质科学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地球与宇宙科学实验室、技术与工程实验室,同时新设AR、VR创新实验室,数字实验室,磁电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创新实验教学方式,完善科学实验教学。

  如何在未来持续高质量开展科学教育,培养造就青少年创新人才?缪永留表示,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是核心保障。可以通过统一课程、教学、教研、培训、竞赛等方式培养科学学科骨干教师。同时,关注既具有学科本位素养,又有科创素养的双师型人才培养。

  缪永留坦言,学校在开发科学教育课程与教材时,往往会遇到连续性不强、缺乏衔接的断层现象,难以形成连贯的科创教育课程体系。对此,他认为,下一阶段,学校应立足架构合理有序的科创课程体系,低年级偏向于认知类的科创课程,中年级则侧重操作类的科创性课程,高年级除了增加技术类科创课程外,还将增加科创思维类课程,“同时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优势,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创教育的深度融合,设置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科技项目,共同塑造优质课程,最终实现科创课程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用人工智能助力青少年科学教育,使其尽快成长为智能时代的建设者。”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李凡长认为,要将人工智能融入青少年科学教育当中。

  对此,苏州市吴中区尹山湖实验小学副校长干永春颇有体会,他认为,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概念是“教育”属性的,不是“技术”属性的,所以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力、创新思维、科学精神等素养的培养,来构思课堂教学的实施。“要判断学生到底对所学知识是只留有表层印象还是已经理解透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更多地与他人交流,以此来展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独到见解。”

  既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定问题解决方案,也要培养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场景选取合适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干永春认为,尤其要注重计算思维和系统思维的培养,在制定和实施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影响,形成科学合理的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开展项目式学习,以现实情境或问题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工智能课程及其他课程知识的新见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统整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小步骤地积累创造性活动经验。

  “用好社会大课堂,动员各类主体积极参与青少年科学教育。”郑永和分析,目前许多地区暂未形成常态化的校外科学教育资源融入机制,校外科学教育资源缺乏有效统筹,中小学利用校外科学资源的渠道不够畅通,校外科学教育机构需要规范。“具体来看,校外科研人员缺乏参与科学教育的持久动力,企业、社会机构等多方力量缺少参与科学教育的激励政策和融入渠道,科研成果向科学教育资源转化的激励机制缺失,亟待形成广泛参与的高效组织网络和良性社会生态。家庭科教缺席较为明显,课外活动家庭参与总体不足,大多家庭参观科技场馆时更像是游览景点。家庭科教尚处于初级阶段。”

  连接校内外优质资源,丰富科教活动组织形式。张继安介绍,学校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创意设计、无人机编程和人工智能等20多个科创项目团队,并先后与东南大学、南京市科技馆、南京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外优质科普资源机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科技活动体验,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培养协同机制,聚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科普基地等地的科学教育力量。缪永留认为,突出全社会参与的育人导向,加强多场景服务的载体建设,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浓厚氛围。重视探索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式培育。今年4月,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与翠岗中学、扬州中学成立了市中小学科技创新联盟,探索科技特长生12年跟踪式培养,贯通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家长是科学教育的隐藏富矿,学校以家委会为载体,邀请家长中科学领域的专家行家开设博士课堂、科学云课堂等,建立家校合作,培养科创人才的新机制,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与好奇,形成家校科学教育合力,为培养科创人才保驾护航。”缪永留说。

  整合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的科学教育资源,推动科学教育有效落地。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方胜昔介绍,近年来,省科协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的组织、人才和资源优势,实施科普助力“双减”行动,推动全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贯穿于科技教育活动中。

  记者了解到,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组织“未来科学之星·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活动,去年共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贲德等53位院士专家进校园举办报告会53场、受众达160余万人次。积极助推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征集27家优质科教资源提供单位,推荐近40项课程进入南京市16所中小学,共完成课后服务129次;线上线下结合开展科技类教师培训200余次共计2万余名教师,在苏州、无锡、南通等11个设区市开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试点,推进科技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科技教育路径,在全国率先组织制定科技类课外培训地方标准《科技类课外培训管理规范》。

  7月22日,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合作共建的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实践基地揭牌,在青少年科学教育中进一步发挥高校作用,打造“大科学教育”格局。

  “中小学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关键期,需要长链条、系统化的培养,将高等学校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上进行合作与衔接,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协同培育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方胜昔表示,需要加强高校与中小学合作的有益探索,搭建面向全省中小学与高校交流合作的创新平台,围绕“双减”政策落地落实、“双高”协同培养和校内科学教育工作深入合作,推动高校与中小学实现联合创新、资源共享。

  “架设大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共建的立交桥,借助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和优势,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壁垒。”缪永留介绍,维扬实验小学利用社团课程、课后延时服务等时间走进扬州大学高校实验室、图书馆,深度互动,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激发高校亚盈体育、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社会团体等多元主体活力,推进科教产业联合体建设与发展,构建了全民参与、社会协同、市场合作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大格局。苏州大学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进表示,未来,可以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X”交叉融合新模式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打造“新工科交叉融合示范”。面向未来科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新兴学科为重点方向,探索未来科学与工程学院与中小学校的衔接之路,推动深度联动,以高校科学研究基础引领和协助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

  王进分析,高校开放科研资源和青少年可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组织各级各类活动,解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体验专业就业实践,启发青少年科学研究潜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弘扬科学精神。探索多元协同育人机制,实现重点中小学校、高等院校、政府部门、标杆企业覆盖与联动,培养具有奉献精神的青少年科学家群体。同时,依托高校专家资源,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学家研究和参与科学教育,实验室资源向中小学开放,推动大学和中学联合教研,共建创新实验室,人才培育班亚盈体育,大学、中学双导师制。”郑永和说。亚盈体育亚盈体育亚盈体育亚盈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