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盈体育新华网-教育频道
栏目:亚盈体育资讯 发布时间:2023-08-20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师恩,最是难忘。三尺讲台,承载着不变的初心,更承载着永恒的情怀。教师,远远超越了一个职业的范畴,闪烁着一种别样的精神,如春风,似雨露,滋润天下桃李无数。求知路途,诲人不倦,第三十二个教师节,走进校园,探索山林深处,讲述一个个关于教师的动人故事。  闻一多先生说过,有的人说了却不一定做,而有的人做了却不会说,这就是境界不同。游向红园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许你觉得她的行为不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师恩,最是难忘。三尺讲台,承载着不变的初心,更承载着永恒的情怀。教师,远远超越了一个职业的范畴,闪烁着一种别样的精神,如春风,似雨露,滋润天下桃李无数。求知路途,诲人不倦,第三十二个教师节,走进校园,探索山林深处,讲述一个个关于教师的动人故事。

  闻一多先生说过,有的人说了却不一定做,而有的人做了却不会说,这就是境界不同。游向红园长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或许你觉得她的行为不够惊天动地,但她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兢兢业业,做好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做好的每一件事,她的身上处处散发着员的光辉,她的人格魅力处处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李天来乐于教学,一直坚持为学生授课。即使是国家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的副校长,他仍以三尺讲台为荣,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引导学生走向专业之路。

  在白洋山村,支月英与一双双渴望知识眼睛相伴。她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跳舞,认识大千世界。但贫穷的山村并不是世外桃源,山村的教育更显落后。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难倒支月英。刚参加工作时,她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有些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支月英经常为学生垫付学费,垫着垫着,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她只得去借。

  1990年从河南省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刘文婷在洛阳市老城区培智学校任职。从事特殊教育26年来,从音乐教师、特长技能及生活辅导教师到校长,刘文婷坚持学习反思、勤奋敬业、拼搏创新,以拳拳爱心和不懈的追求,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残疾人教育事业。

  在学生眼里,她更像一位知心姐姐,喜悦可以一起分享,烦恼可以一起分担。无论多么“不开窍”的学生,她都能不厌其烦地耐心辅导,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曾经有几个班的学生联名写信要求她来上课,甚至有学生在她的任课班级调整后,强烈要求转到她所任教的班级。

  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深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是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首批、广东首位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东省高校优秀员林冬妹。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您的课太给力了!”“您每一堂课都激发起我们的斗志。”

  2016年,是何黎在昆明医科大学从事皮肤性病学教学工作的第30个年头。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主任、在皮肤科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专家,与她在临床、科研中取得的斐然成果相比,她更在乎的是作为一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在乎的是自己的作为对学生今后行医生涯中所带来的激励和影响。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作为医生,更多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努力,而老师则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去努力。

  40年自始至终从事一份职业,是什么样的感受?文天立对此的回答是:坚守和牵挂。自1976年参加工作以来,文天立坚守为孩子开路、转村民观念、推家乡建设的抱负和理念,一直扎根青川这个四川北部边陲小县的最偏远乡镇从事教书育人工作,至今整整40年。

  自幼患过小儿麻痹症的王宏,虽然走路很不方便,但依然选择了站讲台,而且这一站就是28年。28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王宏目送着一批又一批藏区学生走出草原、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他自己却是更加笃定的坚守与付出……巍峨的巴颜碦拉山见证着王宏投印在高原的满腔赤诚,淳朴的牧民儿女沐浴着王宏28年如一日的拳拳大爱。作为青海省中小学特级教师,王宏用一颗仁爱之心编织着孩子们的未来,以骄人的业绩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当地的牧民群众和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通天河畔护梦人”。

  “教学生三年,想学生三十年,想国家民族三百年”。这是徐华持之以恒的教育情怀。自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南宁二中,他有二十一年一直承担着班主任工作,其中从2004年至2013年,他连续十年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和这两个班的数学教师,二十三年来,他带过各种不同层次的班级,作为班主任,他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留在每一位学生的记忆中。徐华坚信,人人都会成功,努力与学生平等相处,形成了“学会感动、学会尊重、学会奉献、学会学习、学会期待”的教育理念。

  冉波, 2007年开始任教。近十年来,他心无旁骛、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农村学校,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冉波对贫困学生的爱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爱”,不让孩子觉得自己置身苦难之中,更不让孩子察觉到他是因为贫穷而故意接近自己——“关心贫困生、尽量不留痕”。冉波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他常常告诉学生“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提醒学生品德修炼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指尖太阳》,就是以冉波及其所在学校的学生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冉波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冉波, 2007年开始任教。近十年来,他心无旁骛、默默无闻地坚守在农村学校,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冉波对贫困学生的爱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爱”,不让孩子觉得自己置身苦难之中,更不让孩子察觉到他是因为贫穷而故意接近自己——“关心贫困生、尽量不留痕”。冉波还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他常常告诉学生“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提醒学生品德修炼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影《指尖太阳》,就是以冉波及其所在学校的学生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冉波也因此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

  一位毕业生回忆吴山明给他们上课的情况说:“在几乎所有课程和学习中,吴老师都和学生一起作画。许多经验和窍门无法言传,都在实际操作中经意或者不经意地告诉我们。吴老师也喜欢和学生聊天。在他这里没有秘密,没有玄乎,没有结怨。他以平常心对待凡世,带给全班一个坦然的状态。” 50多年来,吴山明坚守教学、执着教学,和同事们一道送走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有的也成了名画家、名教授、出版社的编审,有的成为高校领导。目前,在中国美术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的骨干教师都是1980年代以来他直接培养的学生。

  提起张有国,当地的干部群众都由衷地敬佩和感动。让当地的孩子多读书、多学知识,以后能走出大山,融入外面的世界,这是张有国从任教第一天起就立下的最大愿望。从第一节课开始,他一丝不苟,每天天不亮就到学校,晚上备课、改作业到深夜。 在学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张有国,生活中却像一个慈父,对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们作业本、笔用完了,他帮他们买新的。有的学生因家里困难,交不起书本费,张有国就自己拿钱帮他们垫付……30多年来,德斯立的学生没有一个因贫困辍学,没有一个因厌学辍学。

  李春霞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不仅是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更要对学生有永远不变的爱心。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他们学会做人。从教三十年来,无论是对在校学生,还是已经毕业工作了很多年的学生,李春霞都和他们有联系。当学生遇到问题,询问她时,她总是热心帮助,为学生解决生活、工作上出现的问题。 很多同学写过这样的话:“平生第一次听老师给我们讲这些做人的道理,虽然学校的条件不是很好亚盈体育,但这里的老师真的是太好了,我们的班主任就象亲人一样关心我们,使我们感觉到了家的温暖。”

  在祖国和民族最需要的时候,他放弃了高薪工作,毅然回国扛起了家蚕基因研究的大旗;在研究取得巨大成果的时候,他却将成果清零,带领团队继续夜以继日地工作;他是一院之长,却始终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们的引路人与心灵导师……20年行走不息,他带领中国的家蚕基因研究走上了巅峰,赢得了世界的赞许。作为生物技术学院的院长,夏庆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夏庆友经常与大学生们交流谈心。“人为本,德为先”,他非常重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时常以自己的经历鼓舞和教育下一代的年轻人才。

  作为西藏唯一的新闻传播学院,肩负着为西藏培养舆论宣传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周德仓深深知道自己肩头的重担,对自己一向严格要求。周德仓教授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他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们,更重视他们的思想教育。他经常告诫学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如果不会可以加强学习,但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弄虚作假。”

  作为执教50多年、长期担任西工大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徐德民对“科教兴国”战略深有体会,对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建设人才造诣深厚。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徐德民既是“严师”,也是“良师”。他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他强调以学术民主来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传授已有知识,而更在于培养、激励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他反复强调一句话:“做科研一定要做别人没有做过或别人做不到的东西。要勇于创新、不断挑战,敢于担当责任。”

  王晓梅走出师范,就回到革命老区青神县任教。在艰苦的环境里,与学生有着同样经历的她,充满仁爱,很快与孩子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学生们都信任她,依赖她,凡事都愿向她敞开心扉,倾诉烦恼,分享快乐;她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不管是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还是已毕业的,都亲热地称她为“晓梅嬢嬢”。就是这位“晓梅嬢嬢”,31年以爱为桥,从不放弃一个农村娃;31年倾情奉献,助推了一批批老区子弟振翅高飞。

  她舍下在加拿大稳定工作和年幼的孩子,回国长期执教。在她的培养下,曾经不被看好的学生不断创造奇迹,斩获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奖。林美芳说,“教一个学生就像做一件雕塑品,要反复雕琢,才能成功。”林美芳的教学秘诀正是作风严谨、一丝不苟。她认为,每一个学生或演员都是有潜力的,有可塑性的。要从严教学,扬长避短,反复锤炼。曾有人对林美芳的教学指导方式不理解:“为什么总要讲那么多不足?”林美芳回答:“你们买衣服要买名牌,观众看演出要看精品,所以我们要把最完美的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

  他是把微信微博作为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导航学业生涯;他工作繁忙,却每个暑假雷打不动地带领师生奔赴新疆,为当地纺织企业把脉“疑难杂症”,开展技术革新。“纺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纺织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曾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的“海归教授”邱夷平对于纺织人才的培养有自己的一套:“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对接社会需求,实践育人才能培养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在张天才的课堂上,他经常给学生举这样一个例子:哈佛大学1960年招收了1520名本科新生。当时有人向新生调查:“你为什么进哈佛大学?”其中81.9 %的人回答是为了赚钱,剩下18.1%的人回答是为了理想。经过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这1520名学生中出了101位大富豪。其中整整100位来自当年占18.1%的为理想而学习的学生。他总是说,比起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一个人的理想信念更为重要,治学如此,育人也是如此。

  为了一个梦想,李振华从千里之外的南京来到偏远落后的沂蒙山,那时他才17岁;为了坚守这个梦想,他一干就是62年。他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他做到了,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他从工作第一个月起就资助贫困生,累计捐资102万元,资助学生2000余人;他连茶都舍不得喝,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6年,一块30元的“钟山”表戴了52年,从来没有穿过西装和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泛白了还穿在身上。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只有严爱相济,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才能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学校琐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吕新萍深深体会到: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尊重、包容、欣赏每个学生的错误是一个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基础。“上课提问多鼓励,课后辅导要耐心,犯了错误不急躁,错误严重不发火,屡次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这是她转化学困生最深的体会。

  在34年的教育生涯中,乌兰其其格一直坚持做一名引路人,无论是培养工学结合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还是为农牧民传授实用性技术,帮助他们掌握科学养畜要领。她的电话一直是学生和农牧民的免费热线。她为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培养综合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和农牧民技术人员作出了突出贡献。“乌兰老师当年的教诲伴随着我进步的每一个脚印。”毕业多年的学生这样形容乌兰其其格教育。乌兰其其格用对每个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们感受到深切的关怀。

  “将来职业生涯,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要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教育必须具有前瞻性,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获益,产生教学效果。”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院院长施大宁在持续20年的教学研究和积累后得出的心得。对于教书,施大宁不仅热爱,而且尊重。他始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育人工作中去。满腔热忱,半生坚守,施大宁用爱和坚守,书写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无悔追求。

  滕利荣用他的教学实践,诠释了什么是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解学生所难,乐学生所乐。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他用筚路蓝缕的努力搭建起一个全新的生物实验室,向学生开放,一改实验教学沉疴。他还创建了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的模式,真正做到为学生成长铺路搭桥。“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履行教师的职责,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我愿意在教书育人的旅途中享受 ‘生命’的乐趣!”这是滕利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信念。

  13年前,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条件,回到了化学学科尚不发达的华中师范大学,创立了自己的研究组,埋头苦干。13年后,该研究组培养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基础扎实、成果丰硕、具有国际前沿视野的青年学者。桃李满门和著作等身的肖文精,仍带领着自己的研究组在有机化学领域耕耘,致力于将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化学学科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名片”。

  段江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工作者。具有教师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他,从教以来无论所担任的社会工作如何繁忙,创作任务如何繁重,总是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从未请过假,从未停过课。 段江华认为,只有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他把师徒式的师生关系融入教学和创作之中,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师生,课堂下是朋友,他的学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段”。从教27年来,段江华秉承言传身教,在悉心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绘画技法的过程中,用爱心启迪学生的心灵,用信任激发学生自信成长的潜能,用善举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尚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当中,她不断进行摸索创新,形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教育理论。为了让学生学会担当、懂得付出,她提出“让关爱成为习惯”的理念。此外,在班级里,她倡导“不抓成绩抓方法”,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实施“五步骤”预习法,让学生从家长陪读陪学的状态中逐渐学会自主学习。 从教24年以来,尚颖乐其所乐,忧其所忧,在教育这片沃土上,用师爱引导学生走向光明。

  郭春鹏,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杨楼镇第一中心小学教师,1998年升旗仪式中因舍己救学生致使伤残,但他信仰坚定,伤残后从未以工伤自居,爱岗敬业,强忍伤痛,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郭春鹏热心公益,无私奉献,资助特困学生近百名,他不断学习,刻苦钻研,教学成绩突出,深受师生、家长好评。近年来,他每年为山区教师讲授课改、师德等示范课达30场次,参加课题研究5项,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十八年来,郭春鹏先后获得过“方城县优秀教师”“南阳市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6年5月被评为南阳市第四届青联副主席和方城县第十三次党代表。

  苏富梅,中学特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40年,曾担任聋生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 从青春年少到年逾花甲,苏富梅一心扑在特教事业和残疾孩子身上,用全部的心血关注每一个孩子和家庭,为了让家庭贫困的残障孩子同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她不断奔走于学生家庭、上级部门,为孩子们争取了多项助学金和其他资助。在教学方面,她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拓宽特教专业设置,为学生谋求多方位成才之路,多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1+X”的教育教学特色,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较好发展。 40多年来对特殊教育的执着坚守,让苏富梅的人生熠熠生辉,她是一个特殊的园丁,用如山的爱耕耘着特殊教育这片沃土。

  刘俊生,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他积极探索了“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教学模式。 刘俊生为了构建真实的化工企业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锻炼,他建起了占地140平方米的“化学工程师之家”,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和公司化运作模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化管理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制度,将“化工厂”搬进了校园。据统计,“化工工程师之家”自2010年以来,已培训了10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银)奖7项,三等(铜)奖13项,单项奖1项。

  颜业岸,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教师,自1992年从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颜业岸负责学校艺术部的全面工作,包含舞蹈、美术、音乐、书法、合唱、器乐等专业团队活动开展的工作,通过团队专业的发展,带动全校艺术浓郁的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接受并参与艺术教育活动,从而达到育人目的。颜业岸关爱学生,更心系乡村学校艺术教育,他每年抽空到乡镇学校辅导指点孩子们学习舞蹈,传授农村老师一些舞蹈教学方法,帮助指导他们排练节目。 凭着对舞蹈的喜爱和执着,近二十四年来,颜业案默默奉献,拼搏进取,编排的舞蹈作品曾五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比赛一等奖或金奖。

  李春梅,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整整19年。她针对智障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顺学而导,努力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十年来,李春梅阅读了大量特殊教育领域专著,力图成为一个“非常专业的特殊教育人”,她撰写的论文《浅谈弱智学校课程改革研究》获得第四届全国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在李春梅的推动下,学校还成立了职高班。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李春梅非常喜欢读这一首散文诗。她说,这些残疾孩子,只是走得慢一点而已,只要我们用心,用心灵去贴近心灵,他们也能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

  刘芳,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女教师,自1997 年被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起,整整十年,她从光明走向黑暗。 执教22年中,刘芳坚持把语文学科教了16年,她逐渐克服了眼病带来的诸多不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绩,深受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喜爱。2008年起,刘芳接受学校安排,转型担任学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为学生“引路”。此外,她还在乡村青少年宫和学校开设了道德讲堂,把热度传播给社会和校园。 凭着超人的毅力,刘芳教书、写书、救助贫困儿童,在黑暗中用心拥抱光明,用满腔热忱温暖了身边无数人,被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田兴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自1998年大学毕业以来,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干劲勤勤恳恳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第一线。 田兴强长期致力于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组建了课程改革试点班,组织教师研发、编写教材8部,并在全国发行,此外,他还推行校企深度合作,引企入校,组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田兴强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有意识地在企业工厂、车间、管理岗位锻炼自己,先后通过了专业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职业资格鉴定,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林春逸,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立志“把每一堂课都上成精彩一课”,努力在专题式教学改革上下功夫。 林春逸每备一个专题课,都要参考一二十本专著,使专题式讲授有深度有广度,在教学方面,他探索出了一种可以超越课堂时空、延伸到课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贯穿课程始终的基于“问题+选题+课题”的思政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教学方法。 林春逸的课堂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他先后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西高校教学名师。

  赵天金,一位瑶族教师,从教25年来,他用自己对民族教育执着的爱捧起了瑶区的教育事业。 为了做好瑶族文化传承教育,赵天金立项了“瑶族文化走进课堂”的科研课题,探寻瑶族文化传承教育的路子,在学校开展起了瑶语、瑶族传统体育、瑶族民歌、瑶族舞蹈等系列瑶族特色校本课程教学,还主编出版了《瑶语》教材。 2009年,赵天金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韶关市“十大师德标兵”。

  在没有成为职教教师之前,潘学颖的经历很精彩,当过兵、干过汽修、当过学徒、下过车间,13年前,本着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潘学颖踏入了职业教育这片崭新的天地。 在学校教学中,潘学颖与专业课教师们每年一起下企业、进工厂调研,共同研究、制定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并与组内教师共同研创了“六部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了推动学校专业课发展的强大引擎。 13年,从懵懵懂懂的职教教师到县级骨干教师,从专业学科带头人到全国大赛的优秀辅导员,潘学颖凭着对工作的热爱、执着与忠诚,在职业教育的花园里培土、育苗,留下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坚实印记。

  郑仕标,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他尽心教书、尽力科研,在科技领域,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教育领域,获得过全国模范教师、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等称号。 郑仕标教授承担了力学、热学、量子力学、理论力学及量子光学等多门本科及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坚持科研引领教学的宗旨,备课和讲课认真负责,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好评,并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另外,他还强调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所指导的研究生大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曲建武,原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2012年,他曾对全省孤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完成了一份3.5万字的调研报告,建议免除孤儿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并得到了落实。2013年,曲建武向辽宁省委递交了辞呈,重回大学校园,担任一名普通的辅导员。 曲建武主动提出承担本科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任务,帮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倡导建立中队爱心基金,近三年里寻求支持和个人出资近20余万元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了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他还利用外出开会或休假的时间到学生家里家访。曲建武待生如子,乐于和学生做心灵的朋友,学生评价:“赶上您这样的辅导员,真是我们的幸运。”

  张茂,1966年4月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阜南县最偏远的洪洼乡村,他在少年求学路上便怀揣着一个梦想:要发奋读书,当一名乡村教师,不能让以后的孩子们因贫困而失学。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后由于成绩突出被任命为校长。面对学校困境,他调研考察、改革创新,让薄弱校旧貌换新颜,2014年,所在中学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及司法部联合授予“零犯罪学校”称号。 张茂身患重病,十多年来共资助了13名家庭贫困学生和孤儿圆了大学梦,他常说:“教育绝不仅仅是生活呵护,知识传授这么简单。真正的教育是唤醒灵魂的教育,是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公民教育。”

  怀揣终身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决心,郑兆会在双桥河第二小学工作了20年。20年来,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下定决心帮助孩子们缝补好翅膀重新飞向天空。 郑兆会积极参加班主任课题研究,努力摸索班主任工作的道路,精心开展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她丰富班级活动的感召下,她所教历届班级学生都会有一个从落后他人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转变历程,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区级三好班集体。此外,郑兆会还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2008年在天津市津南区《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品味》课题展示活动中,执教班会课《感恩》,“十二五”期间,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市级课题《超越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怀揣终身做一名优秀班主任的决心,郑兆会在双桥河第二小学工作了20年。20年来,她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下定决心帮助孩子们缝补好翅膀重新飞向天空。 郑兆会积极参加班主任课题研究,努力摸索班主任工作的道路,精心开展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在她丰富班级活动的感召下,她所教历届班级学生都会有一个从落后他人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转变历程,也因此多次被评为区级三好班集体。此外,郑兆会还重视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2008年在天津市津南区《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品味》课题展示活动中,执教班会课《感恩》,“十二五”期间,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市级课题《超越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并顺利结题。

  王平,1997年从晋东南会计学校毕业以后,她回到了母校任教。 在语文教学中,王平努力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在阅读中注意发现潜在的写作引导。 教学中王平非常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她尤其关注后进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她说,她想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成人。

  索芳在教学中,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老师,她总是用最真诚的爱去关心和教育学生。索芳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积极地、独立地、深度地学习。 2009年,索芳主持的“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顺利结题,她的语文教学优质课、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一等奖或二等奖。

  陈楠,毕业于泰兴首届美术师专,在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城西小学任教11年。 陈楠是靖江市首位支教后主动扎根农村任教的教师,她用几年的时间,把一个极为普通的校园打造成一个美术特色学校。在教学中,她在学校成立了“星云少儿美术工作室”,利用休息时间及假期免费辅导学生画画。 凭着扎实的美术教学基本功、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陈楠迅速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在美术教学舞台上频展风采。2002年,她所执教的《适合纹样》被收入到苏教版小学美术教师用书配套光盘;2006年,在中央教科所举办的美术教师优课评比中,她荣获一等奖;在省、市级各种优课大赛中,她更是屡获殊荣。经过她的精心辅导,学生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100余次。

  1986年,刘建文从通榆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原通榆县第四小学,在这片乡村的土地上,一扎根就是30年,兢兢业业,劳而苦干。 在教学中,刘建文引领教师以“问题即专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研修理念,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学习与教学的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在课改中研究、在研究中课改、在课改中成长 。他坚持认为学校里最重要的学生是教师。他始终把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为此倾注大量心血。 30年来,他取得了多项有影响辐射作用的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其中主持并完成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盘晓红,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楠市镇中心小学教师,1988年在湖南省零陵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贫穷的瑶乡,一干就是15年。 盘晓红对农村孤儿和特困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进行调查,尽自己所能为孩子们提供帮助。在教学上,她坚持创新课程设置,开设美心课来教育引导学生,通过长期的道德熏染,潜移默化,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播种善良、负责、诚信、文明的道德种子,净化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012年,盘晓红被审核通过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教师。

  瞿廷芝,河北省易县紫荆关中心小学马圈子教学点的唯一老师,24年来她从未走出过大山,从未离开过马圈子小学。 自从瞿廷芝踏进学校那天起,她白天带着三个年级的学生上课,组织学生活动;晚上批改作业,备课写教案;晴天为学生修理桌凳,雨天为学校挖沟排水,每天都无怨无悔忙碌着。作为学校唯一的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使那些幼小的心灵茁壮成长。为此,她针对学生的特点,潜心研究,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复式教学方法。 多年的无私坚守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瞿廷芝先后被评为市、县优秀教师、楷模教师,并作为报告团成员为近2万教育工作者做巡回报告。2014年教师节前,瞿廷芝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陈育红,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珊瑚中心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这块热土上,他义无反顾的坚守了38年。 陈育红关注残缺家庭的孩子,呵护留守儿童,矫正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心理一直是他的研究课题。在他当中心小学校长的几年间,上级大力实施“三个一点”、“集资办学”,面对低矮破旧的校舍,为了达到“一无二有”目标,他四处奔走,想尽一切办法筹款改善办学条件。 38年来,陈育红先后获得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2014感动福建十大人物”等众多奖项。

  路书芳1993年毕业于昌平师范。毕业后,成为家乡流村镇的一名小学教师,并且在这里一干就是23年,整整当了23年的班主任。她常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工作,我要用全部精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得精彩。” 路书芳编写了地方教材,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学生课外阅读抓起。每年假期,学校组织研讨会,路书芳作为老教师,都要向年轻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 二十几年来,路书芳带的班多次获得流村中心小学“优秀班集体”称号,她本人被评为昌平区“交通安全优秀班主任”、“支持体育工作优秀班主任”。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

  吐拉甫·亚森,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铁提尔村小学59岁教师,1978年初登讲台。 拜城县克孜尔乡铁提尔村小学离县城60多公里,师资力量很缺乏,吐拉甫·亚森一直是学校的骨干教师,38年来,他一直坚持为学生奉献自己。在教学中,吐拉甫·亚森善于根据农村学生生活实际,施行“激励教学法”,让学生受益于课堂。 2014年9月,吐拉甫·亚森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9月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全疆“四好老师”荣誉称号。

  赵红亮,海南大学政管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教师,海南省志愿服务形象大使。虽然赵红亮身有残疾,但从中学就开始捐资助学,使贫困山区濒临失学的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支教期间,赵红亮自学儿童心理学和老年人护理技能,成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弃婴弃童的“好儿子”、“红亮哥哥”,大学毕业,他放弃回河南老家做公务员的机会,主动到老少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支教。以知识为平台,赵红亮自费编制、赠送扶贫刊物《南溪苑》,并自学农业种植作物及农业养殖技术,帮助山区脱贫致富,他的脚步遍布海南所有贫困山区,被黎苗乡亲誉为一盏照亮他们脱贫致富的“明灯”。为人师表,重在示范,工作之余,赵红亮还积极创建指导志愿服务公益团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支教支农、关注留守群体、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等活动。至今他捐赠资金10万多元,图书两万多册。赵红亮曾获得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第四届)、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首届全国五星级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员志愿者等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赵红亮同志事迹感人,展现中国当代大学生别样风采”。

  张福友,古浪县西靖中学教师,利用双休假期,他收集贫困学生信息,引资救助贫困学生,征集衣物文具捐赠给需要者,多年义务献血共计6800毫升,同时又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赠志愿者。张福友在做好自己教师工作的前提下,多年坚持身体力行的志愿活动,成立了福友爱新工作站,主持“一对一”救助贫困学生活动,先后引进救助资金71.6万元,救助学生286名,有106名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张福友感觉做一辈子好事,会使人快乐一辈子。多年走过的公益之路,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做公益,不求轰轰烈烈,只求一份默默付出后的心安。2011年9月张福友被评为古浪县首届道德模范;2012年3月被评为武威市第二届道德模范;2013年1月被评为甘肃省第三届道德模范;2013年9月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连续获得古浪县、武威市、甘肃省“最美志愿服务家庭”、全国首届“五星级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王瑞,1997年大学毕业后在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任教至今。1989年,一本《雷锋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王瑞,从那以后,她就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乐。她先后资助了15名贫困学生,曾亲赴青海看望玉树孤儿院的孩子们,也曾数次资助贫困学生,向雷锋存折续存捐款……25年来,王瑞献血十余次,资助失学儿童15名,参与各项捐款共计12余万元,坚持十多年利用节假日去福利院帮助那里的孤残儿童……25年的执着与坚持,孩子们的笑脸是她最大的动力。2006年,王瑞被授予“太原市杰出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太原市十大学雷锋标兵”。2009年被授予“太原市教育系统2008年度德育人物”荣誉称号,2012年9月被评为“山西省师德标兵”。2012年3月开始,王瑞作为“山西省学雷锋道德模范志愿服务事迹巡讲团”的成员,作报告200多场,以弘扬雷锋精神。

  陶勑恒创建了“陶老师工作站”,由对青少年的“心理援助”到全面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他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宁静的心灵港湾,温暖千千万万受伤的心教育。2013年和2011年陶勑恒分别荣获教育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2011年获“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2010年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奖励;2009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9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获“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获“感动南京十大人物”、“十佳市民”称号;200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获“‘十五’教育发展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获“家庭教育先进作者”称号;1996年获“南京市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称号。

  欧阳清芳,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农业职教名师。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留校,成为了一名畜牧兽医专业的普通教师。在他看来,教师这个职业是高尚的。欧阳清芳利用专业特长,每年节假日及寒暑假,带领学生下基层,进场入户为养殖场、户免费进行技术指导;每年诊治畜禽病一千余例,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近十年,经常主动参加全省农业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为全省多个县市的养殖专业户义务讲课五次以上。31年的工作历程中,欧阳清芳有12年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1992年评为省农业厅先进工作者;2000年被农业部评为优秀教师;2006年被省农业厅评为千名畜牧科技人员进场入户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省教育厅高校教学名师奖;2015年荣获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名师奖。

  蒙晓梅,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北更乡中心小学教师,爱心公益人士。小时候因为贫困,几乎失学。长大后,乡亲们和政府的关爱帮扶上学并走上了教师岗位,因此饱含一颗感恩的心。蒙晓梅不仅在乡村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通过公益志愿者的身份在当地组建志愿者团队,常常牺牲休息时间深入山区走访贫困学生家庭和贫困教师家庭、入户调查、走访、追访、回访。22年来用爱心、毅力、智慧为大批困难学生、代课教师筑起希望的路。2012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广州助学基金”八桂优秀乡村教师;2013年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评为“2013TCL希望工程烛光奖”;2014年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2015年获评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据不完全统计,近4年来她先后为贫困师生争取到爱心资金和物资近200多万元,资助贫困生达400多名,资助困难代课教师100多名。为困难学生、代课教师筑起希望之路,并且通过其不懈地努力,将这条道路越拓越宽。

  刘北文,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高中老师,2012年以来分别担任广西国培计划、区培计划班主任培训班主讲教师,在区内讲学20余场次,将德育工作的有效经验无私分享给广大学院,深受业内同行的欢迎与好评,为全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6年来,刘北文引领着师生志愿者们亲力亲为、共同参与,筹集到的善款及物资价值超过15余万元,帮扶特困小学生家庭20户,捐赠的书籍、衣物让受益的小学生达1200多人。爱心接力活动既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影响了一大批志愿者参与到公益事业中。2015年9月,梧州高中爱心接力活动入选《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2015年12月,因为出色的志愿服务,他被评为广西优秀志愿者,2016年3月,刘北文组织成立了“梧州高中师生爱心接力服务队”,首批教师、学生队员就达到200多人。

  凌祖宏,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第一完全小学一名普通老师,从教20载,始终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历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班主任、继续教育主任等职务,始终以一个“四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他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贫困学生、留守儿童身上,先后加入了“麦田”计划、十堰小草义工等公益团队,并于2012年组建了郧阳小草义工公益团队,现已发展固定会员200余人,其中教师60余人。近年来,凌祖宏积极配合团队收集贫困家庭学生信息、留守儿童信息,实地走访贫困学生家庭300余人次,经他牵线多人。凌祖宏先后荣获郧阳区“优秀教师”、十堰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十堰市“十大”好人、“湖北好人”、湖北省“优秀辅导员”、湖北省“师德标兵”、湖北教育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从教之余,一直致力于关爱贫困学生、留守儿童等公益事业,被留守儿童称为“爱心爸爸”,被同事们称为“爱心大使”,深得全校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

  冯生广,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学院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发起人。先后建立银川市西夏区正茂社区、小学、星光巷社区、新天地老年公寓等7个志愿服务基地开展社区共建、义务助学、敬老助残和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服务范围涉及到校园周边的8个社区、5个社会机构。其个人先后荣获自治区教育厅“优秀班主任”、2008年全区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优秀指导教师”、第二届全区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团文化节“学生社团优秀指导教师”、2011年建党90周年“全区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西夏区“十佳志愿者”、2014年“自治区优秀志愿者”、2014年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老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2015年度“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冯生广用18年的个人坚守,10年团队的“薪火·逐梦”,带动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基地、岗位、项目、活动“四位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

  豆红波,1982年出生,重庆彭水人,党员,任职于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教育服务中心,重庆市爱心联盟QQ群、微信群创建者,先后荣获中国青年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中国政府最高慈善奖“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中国青年最高志愿者奖“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教育人物”。为了帮助彭水县贫困孩子、留守儿童和贫困学校,豆红波时常忘记自己脆弱的身体,作为志愿者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帮助了5200个农村留守孩子和贫困儿童吃上了爱心午餐及“一帮一”对口帮扶,帮助重大疾病老师联系医院募集医疗费,帮助21名贫困大学新生筹集学费,重庆市彭水县的106所学校留下了他调查或帮扶的足迹。在2011年—2014年这四年里,豆红波组织联系企业、个人帮助留守儿童,帮扶贫困学校,资助贫困师生的费用共计人民币718万余元。

  赵红亮,海南大学政管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教师,海南省志愿服务形象大使。虽然赵红亮身有残疾,但从中学就开始捐资助学,使贫困山区濒临失学的儿童顺利完成学业。支教期间,赵红亮自学儿童心理学和老年人护理技能,成为敬老院孤寡老人、弃婴弃童的“好儿子”、“红亮哥哥”,大学毕业,他放弃回河南老家做公务员的机会,主动到老少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支教。以知识为平台,赵红亮自费编制、赠送扶贫刊物《南溪苑》,并自学农业种植作物及农业养殖技术,帮助山区脱贫致富,他的脚步遍布海南所有贫困山区,被黎苗乡亲誉为一盏照亮他们脱贫致富的“明灯”。为人师表,重在示范,工作之余,赵红亮还积极创建指导志愿服务公益团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支教支农、关注留守群体、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等活动。至今他捐赠资金10万多元,图书两万多册。赵红亮曾获得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第二届、第四届)、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个人、首届全国五星级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员志愿者等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赵红亮同志事迹感人,展现中国当代大学生别样风采”。亚盈体育亚盈体育